中国佛教历史上观音菩萨雕像的特征变化
- 发布日期:2018-12-25 09:05
- 阅读数: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已有近2000年,早在东汉时期,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更早一些,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观音菩萨的信仰开始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乃至成为国人最为熟悉的佛教人物,观音菩萨造像也从此成为佛教艺术中最为典型的题材。
在南北朝时期,观音菩萨的造型为男性,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袒露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为两蛇形的饰具,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到了隋唐时期观音造型按其艺术风格和造型样式可以分为早晚两期:隋到唐初阶段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为主,但开始逐渐演化出女性形象,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身上的璎珞精细复杂,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脚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还由两肩下垂横于胸腹之间两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带如绅的样子,这时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来表现衣纹。到了盛唐时期,观音造型是饱满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显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繁荣。观音造型的温和与妩媚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观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所以现在有些人会误以为观音菩萨是女子身,也情有可原。
宋朝时期,观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服饰上较唐代复杂,在面部刻画上,人物颊额丰圆适宜、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俨然像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这时的观音造型已发展到圆熟的境界,其动作表现及服饰都自然生动流畅,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到了辽代,观音造型从整体风格看,基本上是继承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头戴宝冠、面相丰满适中、眉毛弯长、颈挂璎珞、体态婀娜、神态自然、比例适度、俨然是淑女化身,肌体和服饰都具有其应有的重量感。
金代时期,从整体造型上看,它也承袭了宋代以及辽代的风格,但是金代观音造型与宋辽两代有不同点,如金代观音造型,一般多显得造型繁琐,并表现出一种颓萎气息,虽然在形象上,仍保持有传统的写实风格,但对于服饰衣褶的处理略显得繁复。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为国教,中国的佛教造像也开始了两条路线的发展。一是以藏传样式为标准的官样造像,而民间的造像则是在继承宋代样式的基础上,越来越走向世俗化的发展。官样的观音造型多数为赤裸,仅有简单的璎珞、臂钏等装饰,这类密教造型多数形象是细腰,面相上鼻高且直,唇较薄,两颊较瘦,在造型上接近印度形式;但与唐代观音造型也有某种继承关系,衣纹质感不足、繁缛琐碎、面部缺乏内心传神的联系,总的来看已流露出形式化的衰退迹象。
明朝的观音菩萨造像延续了元代的传统,官样藏式与民间样式越来越分化,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民间的观音造型不仅继承宋代的造型,更与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有些接近,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凹入真实性很强;衣纹组合疏密有致、线条舒展,更能衬托出观音丰满的体态。明代观音像感人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她们不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美女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到了清代,观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观音造型主要特征:颊丰额满、额部平板有一种被绷紧的感觉,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服饰多为当时的装饰,在技法处理上,衣纹表现极为真实,服饰贴体,显得较为轻柔,衣纹随着动态自然流畅,真实感很强。而现代的石雕观音菩萨像多是依据盛唐朝时期的四肢五官去设计制作的,因为那时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在那时许多有关佛教的经典都定格了下来。
上一篇: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石雕像与善财童子 | 下一篇:石头雕刻观音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