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弥勒佛是如何由瘦变胖的?
- 发布日期:2024-11-15 09:00
- 阅读数:
供奉在庙宇中的石雕弥勒佛,其外形特征通常被描绘得生动且富有象征意义,常见的石雕弥勒佛几乎都是一个肥胖、笑容可掬的光头和尚形象,他的肚子鼓鼓的,体现出“有容乃大”的气魄,象征着他的胸怀广阔,能容纳一切众生。这样一个大腹便便的石雕弥勒菩萨像,不仅自带喜感渲染气氛,而且还给来往的香客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相较于佛教文化中的其他神佛菩萨,石雕弥勒佛是独特且绚烂的,但是胖胖的弥勒佛在早期佛教文化中却是瘦的,那么石雕弥勒佛像是如何由瘦变胖的呢?
众所周知,在佛教文化中,佛陀经过六年的修“苦行”,最终才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所谓的苦行,仅就饮食而言,有的人其实是靠吃树皮草根或野果来维持生命的,甚至有些人半月才吃一顿食物,佛陀也一样,在这六年里,他的身体一度陷入虚弱之中,即后世描述的“肋骨尽现,脊骨连露,眼目深陷,头顶削枯,夸张到用手摸腹部都能感受背脊骨”,可见,佛陀修行的那个时候,其实是很瘦的人。这样身材瘦削品貌清秀的弥勒佛石雕像,反映出了佛教早期的修行理念和审美观念。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石雕弥勒菩萨的形象逐渐发生演变,无论是坐姿还是面部表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地区出现了一位名叫契此(布袋和尚)的僧人,他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掬,经常背着布袋四方游化。契此在圆寂前留下了“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的偈颂,暗示自己是弥勒佛的化身。这一形象迅速被民众接受并传播开来,成为石雕弥勒佛的新形象。
其次,在民间传统文化中,人们觉得胖是“有福气”的象征,面相学上也认为,丰满的体型与“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面相更为协调,这种面相被认为是有福之人。例如,耳垂厚大、圆脸型、下巴丰满、肩膀宽厚、肚腹有肉、臀部有肉等特征都被认为是福相的标志;因此,胖乎乎的石雕弥勒佛形象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态,也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和喜爱。
由此可见,弥勒佛石像由瘦变胖,在佛教文化在本土化和世俗化的一个典型表现,人们在创作石雕弥勒佛形象的时候,会根据社会文化背景、人们的信仰需求以及人们的美好期许来设计造型元素。胖乎乎的石雕弥勒佛,有着“量大福大”的大肚形象,既是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富足的向往,也体型世人学习包容和宽容。同时,弥勒佛的笑容也传递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鼓舞着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上一篇:石雕弥勒佛耳垂为什么这么大? | 下一篇:石雕如来佛分别有哪些名字,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