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弥勒佛造像的转变契机
- 发布日期:2019-05-30 10:28
- 阅读数:
弥勒佛是未来佛,我们常见的弥勒佛石雕像大多是笑口常开,坦胸露大肚的形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平易近人、福态尽显,是一尊十分有感染力的佛,在民间十分受到欢迎。其实最初的弥勒佛造像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这种福态造型,是另外一种—交脚弥勒,这种形象的弥勒佛一般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跏趺坐式的姿势,神情庄严肃穆,肚子平整。
从我国众多佛教地的石雕弥勒菩萨形象来看,比如敦煌与云冈石窟,当地的弥勒造像大多为交脚造像,主要体现的是弥勒下生的佛教观念,其主要特点是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状态。这一交脚弥勒造像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由于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人们非常希望能有贤明的君主出现,拯救万民于水火,而弥勒佛作为佛教中的未来佛,是佛教的未来信仰。所以,就将这一期望寄托在弥勒佛造像上。在我国传统帝王观的影响下,交脚弥勒菩萨造像迅速在中土文化中出现,象征着王者风范的交脚弥勒造像出现在各大佛教石窟与皇家石窟中。
从我国众多佛教地的石雕弥勒菩萨形象来看,比如敦煌与云冈石窟,当地的弥勒造像大多为交脚造像,主要体现的是弥勒下生的佛教观念,其主要特点是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状态。这一交脚弥勒造像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由于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人们非常希望能有贤明的君主出现,拯救万民于水火,而弥勒佛作为佛教中的未来佛,是佛教的未来信仰。所以,就将这一期望寄托在弥勒佛造像上。在我国传统帝王观的影响下,交脚弥勒菩萨造像迅速在中土文化中出现,象征着王者风范的交脚弥勒造像出现在各大佛教石窟与皇家石窟中。
而后佛教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开始走向衰落,弥勒信仰有难免与此,对未来丧失希望的人们急切需要新的精神支柱支撑他们走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弥勒佛像也需要改变化身。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这时一位自称契此的僧人,体胖肥头,大肚袒露,经常张口大笑,逢人就乞,吃饱即睡。这种生活和处事的哲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所以,从宋代之后,佛教的弥勒造像就以这个体态肥圆的胖和尚为原型,人们称之布袋和尚。在各地宗庙内,被供奉于天王殿中,深得民心。在之后众多佛教信徒心中,布袋即为弥勒佛。
弥勒佛好善乐施、积极乐观的精神,俨然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反映的中国民族的传统精神。
上一篇:为什么人们称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为“四大菩萨” | 下一篇:释迦牟尼佛传奇故事被拍成电影